潜在危害不仅如此,根据《每日邮报》今年的调查发现,就连空气中都漂浮着塑料微粒,成为我们每天呼吸的一部分。活动人士说,当今塑料污染的程度之高意味着人们已经无法逃脱塑料的侵袭。而这些塑料污染物所含的有害化学物质无疑对人体、肠道以及系统都会产生影响。研究小组负责人施瓦布表示,这一研究证实了他们长久以来的猜测。但关键是他们到底会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怎样的影响,尤其是对胃肠疾病。根据研究,的塑料微粒还能进入人体血液、淋巴系统甚至可能到达。之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塑料在自然界所造成的危害和污染。但这次,研究人员次证实人类也在“吃塑料”,而且有些塑料碎片还可能会卡在人体内部不同内。
自从塑料被发明以来,我们的生活似乎越来越依赖它。然而,无处不在的塑料制品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,“白色污染”却在肆意蔓延。因此,如果不规范生产、使用塑料制品和回收处置塑料废弃物,就会造成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,加大资源环境压力。积极应对塑料污染,事关人民群众健康,事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。为解决“白色污染”这一大难题,生物可降解材料备受关注。
与此同时,为快速设立可降解材料新市场,构建高质量供给体系,推动产业上下游整合,建立供、产、研、检平台化,促进物流中心城市本地化供给,从流通领域推送标准落地,由中国塑协降解塑料专委会、北京工商大学、淘宝企业服务共同签署了常态化合作机制战略协议。
政策“拼图”日渐补齐,减塑行动必须“换挡提速”。此次征求意见稿的发布,正是在完善本市塑料污染治理政策体系的主骨架,让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惠及城市的更多领域。再加上禁止、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、销售,从把控到末端治理,从创新驱动新产品,到通过经济杠杆撬动群众力量,京版“限塑10条”不仅画出了塑料垃圾的生命周期管控图,也明确了本市减塑行动的具体治理路径和目标。
禁限塑进入,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力,势必会倒逼更多行业走出舒适区,甚至会触动一些企业的既得利益。营造节约减排的生态环境必然要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,六大行业,尤其是外卖、超市等重点领域,必须依据征求意见稿给出的时间表,拿出且行可行的措施,创新替代产品,走上绿色转型升级之路,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实现双赢。